首页经济—正文
北方经济领头羊:2020山东经济三大亮点
2021年03月26日 12:13 来源:中新网山东

  【编者按】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经济大省山东在2020年的经济数据统计中,各项经济指标却表现抢眼。业界对山东发展变化进行了细致剖析。

 

 北方经济领头羊:2020山东经济三大亮点

  黄少安

  突如其来的世界性新冠疫情这一巨大外部冲击,给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负面作用,本来正处于周期性低谷的中国经济,无疑也受到了重大不良影响。但是,巨大的经济体量、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体制优势,使得中国经济显示出强大的韧性、自我解困能力和内生增长动力。2020年,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几乎都大幅负增长的情况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仅有效控制了疫情本身,而且成为唯一全年实现较高增长的经济体,不仅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稳定,而且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重要稳定器。试想,如果没有中国对疫情防控的贡献和经济稳定增长,世界经济将衰退得更加严重。山东作为中国第三经济大省,也是中国北方经济的领头羊,更是在2020年表现突出,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实现了3.6%的增长,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实现了财政收入正增长;三是实现了经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大基数和大困难情况下经济增长3.6%来之不易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宣数据,中国经济全年增长2.3%。根据各省官宣数据,增长率最高的是西南地区的西藏、贵州和云南,分别是7.8%、4.5%和4.0%,这些省份的增速令人振奋,但是其基数小。其次是几个增长3.8%左右的中等基数省份。经济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分别增长2.3%、3.7%、3.6%和3.6%,山东在7万多亿基础上的3.6%增长率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山东经济是在困难较大情况下获得的较快增长,除开共同的疫情困难外,由于产业结构特征,山东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和新旧动能转换任务。在中国区域经济由东中西部不平衡比较明显转向南北不平衡趋势下,山东经济板块作为北方最大的省域经济、也是北方经济的领头羊,在困难较大情况下实现较高增长率,还有平衡南北经济或遏制南北经济失衡趋势的意义。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或作为,保证了经济较高增长率:

  第一,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在有效防控疫情前提下,全方位地服务于复工复产。政府计划调控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作用、相互促进,使得山东复工复产速度比较快,尤其是制造业,保证了就业和各类产品供应,从而保障了经济迅速恢复正常运行、居民收入和脱贫攻坚目标实现,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物质保障。

  第二,针对疫情冲击影响,迅速调整年度经济计划,在经过专家研究、测算的基础上,政府从3月份开始,直接和间接追加基建投资,包括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特殊时期,政府基建投资增加,只要投资结构和力度控制合理,无疑是保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第三,全方位加大外经外贸工作力度,使得外贸好于预期。在世界疫情对外经外贸造成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事在人为、抓住机遇,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2009.4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出口13054.8亿元,增长17.3%,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增长。特别是制造业,在世界疫情影响下,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获得了较多出口机遇,山东抓住了这一机遇,迅速修复和提升了制造业,增加了出口额度。

  二、大幅度减税降费和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实现了财政收入正增长

  2020年全国有三分之一的省市财政收入负增长,山东官方宣布增长0.5%。山东有几个实际情况:一是为了疫情防控和支持复工复产而实施的减税降费力度是比较大的。全省全年各级财政累计拨付疫情防控资金180.54亿元,新增减税降费1850亿元,叠加2019年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共计减负3490亿元;二是民生保障和改善压力大、支出多。山东是人口大省,老龄人口比例也比较高,民生保障支出比较多,本省脱贫任务和对外援助的任务都比较重。全省全年一般公共预算中民生支出8914亿元,占比为79.4%,还有一些专项的民生支出;三是山东作为全国GDP总量第三位的省份,与广东、江苏以及浙江、福建等省份比较,多年来单位GDP的财政收入贡献率有比较大差距,这也是事实,在支出压力大的2020年,却能够超预期地实现了正增长。因此,可以认为山东财政收入正增长是山东经济2020年的一个亮点。

  财政状况比预期好,根本上当然是因为经济的增长为财政提供了较丰富的收入来源,也离不开务实、创新的财政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政运行上“超常应对”。面对异常严峻的经济财政形势,为了对冲疫情冲击,促进财政平稳运行,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山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非常之年”拿出了“超常举措”。比如,省级通过“压、缓、停、收”四项措施收回资金162亿元,各市县也加大一般性支出压减力度,共压减21.3%,挤出资金保重点;再如,全年发行政府专项债券3234亿元,比上年增长97.8%,有力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又如,管好用好661.5亿元的中央抗疫特别国债、特殊转移支付等新增直达资金,及时建立资金分配、拨付、监控全程管理和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了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还如,建立财力保障、审查监控、库款调度、发展激励、责任追究、应急处置“六个机制”,筑牢了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底线。

  第二,财税政策上“集成创新”。围绕财政支持重点,梳理出9大类55项132条财政政策,并且优化组合。同时,还对财政支持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等进行全面评估、迭代更新,制定出台支持八大发展战略的26条财政政策措施。

  第三,财政资金上“统筹整合”。全省整合涉农资金876亿元,省级整合设立120亿元的科技创新发展资金、2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增信分险资金、10亿元的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5亿元的居民消费奖励资金、2亿元的复工复产奖补资金,集中财力精准地支持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财税改革上“攻坚克难”。特别注重通过改革来破解难题,主要是: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促使财政资金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重大项目;深入实施预算管理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提高采购效率;扎实推进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积极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稳妥推进政府债务管理改革。这些改革对提高财政收入、减少资金和资产流失、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节约支出,都产生了明显成效。

  三、较高增长率的同时,实体经济质量有了实质性提高

  山东经济历来以实体经济占优,制造业、能源产业、农业、海洋产业构成了经济结构的主体,也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底盘”,对中国经济举足轻重。由于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比例偏高,也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和困难。但是,山东认识到实体经济是其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就是优质产业。2020年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完成减排目标,经济增长质量继续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增加。其中,新一代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产业、高端化工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19.6%、9.0%和9.5%,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5个、14.6个、4.0个和4.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8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7%,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9.1个百分点。新型消费加速崛起,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7.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8%,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138.3亿元,增长366.2%,其中网购保税进口增长22.5%;跨境直购出口增长101.6%,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增长84.5%。第二,投资稳步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提供了后劲。“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8.7%,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1.3%,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1.6%,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8.0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6%,民生保障领域投资加大,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8%。第三,农业数量和质量双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5446.8万吨,比上年增长1.7%,粮食单产实现新突破,全年亩产达到438.5公斤,比上年增长2.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21.8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全年农业产值10190.6亿元,成为全国农业生产总值首个“破万亿”的省份。千万不要误认为农业产值大不重要,它是衣食主要来源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是人口大国经济的最大稳定器,何况山东是高质量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技术水平全国第一。当农业实现了产业化即像工业一样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后,实质上就不再是第一产业,而是第二产业。

  经济质量、尤其是实体经济质量的提高源于一系列科学有利的措施:

  第一,坚决实施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产业政策的目标重点指向十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信息产业、能源原材料、海洋经济、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医养健康、旅游产业、现代金融。

  第二,科学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型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立足于山东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调整产业结构,不盲目追求哪个产业比例的提高或降低,只寻求最合适的产业结构,把用产业融合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管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重点,同时根据山东要素结构和质量及其潜力,选择性地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效益明显。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成效明显。主要是:信息服务业务和物流业对工业、农业、海洋经济的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技术和管理对农业的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经济效益取得大的进展,特别是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建设进展比较快;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普惠性金融、农贷担保等,既支持了中小企业和农业,也盘活了金融资源。

  第四,逐步地把产业政策的重点转向生产要素,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个地区或经济体的生产要素结构决定其产业结构,生产要素质量决定其产业质量或产业升级的上限。政府可以依此原理制定产业政策、确立产业政策目标,但是不能把产业政策的作用重点指向具体产业、企业和产品,那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过多的作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失误或不准或被套取政策优惠。政府作用的重点应该在源头即生产要素,包括公共物质资本、基础性科学技术研发、教育和人才等,这往往是市场作用有限或失灵的领域。山东各级政府在2020年甚至早些时候,主要作为有:加大了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和新兴基建的投资力度,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质资本;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加大力度组织一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在人才引进方面组织计划轨和市场轨“双轨并重”。过去山东对通过组织计划轨道引进人才很重视,成效显著,但是,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各地人才前来创新创业相对不足。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有了一系列创新,例如大力发展人才金融及其相关的产业,让人力资本有价、金融化、可作为贷款依据或抵押,对吸引人才前来创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黄少安,男,1962年生于湖南邵阳。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在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领域颇有成就。山东大学产权研究所和经济研究院(中心)创始人。现任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院长兼产权研究所所长、学科带头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并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会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山东经济学会副会长、以及西北大学、浙江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