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正文
齐鲁必争汶阳田?
2023年07月06日 14:57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记者 王洪涛 曹儒峰

  长勺之战固然有齐鲁两国积怨已久之因,但汶阳田的争夺是另一重要原因。“鞍之战”失败后,齐顷公“七年不饮酒,不食肉”

  齐鲁必争汶阳田?

  炎炎夏日,沿着大汶河走过肥城市汶阳镇和岱岳区马庄镇的田间地头,麦田像金黄的锦缎铺展开去,收割机来回穿梭,风拂过麦浪,飘来阵阵麦香。6月15日,在汶阳田核心腹地的示范田里,农技人员正在对成熟小麦进行实打测产。

  悠悠汶水,浩浩汤汤,塑造了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汶阳田。数千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演绎了一幕幕精彩故事,土肥水足、旱涝保收的汶阳田养育了齐鲁先民,并一直惠泽当代,留下了“自古文明(又作‘闻名’)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传奇佳话。

  汶阳田何以在历史长河中独留其名?它到底有何魅力,竟引得齐鲁两大诸侯国多次交兵、互相攻伐,甚至多次因之改变了历史走向?

  “中国有个汶阳田”

  发源于山东腹地泰沂山区的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国内少有的自东向西流的一条大河,成就“汶河倒流”的奇观。湍急的河流冲出山谷后,在中下游冲积出大面积的肥沃土壤,其中大汶河以北,因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旱涝保收,被称为“汶阳田”。

  这里发展粮食生产得天独厚,古人称之为“膏腴之地”,拿现在话说就是“老天爷赏饭吃”。这里是中国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早期的先民在此依水而居,精耕细作,孕育出辉煌灿烂的大汶口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汶阳田”为鲁国所有。据《左传·僖公元年》载:“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这是汶阳田最早见于史书,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千载而下,汶阳田始终是历朝历代的米粮川。

  泰山学院李玉洋教授团队潜心研究汶阳田的前世今生,编纂了50余万字的《汶阳田农耕文化研究》。李玉洋认为,汶阳田悠久的人文历史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在中国农耕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典范作用。

  “从地域文化层面看,汶阳田可以划分为三个圈层。”李玉洋说,一为腹心圈层,即狭义概念范围,大体属于今行政区内的整个肥城市汶阳镇和岱岳区马庄镇,另加岱岳区大汶口镇西部、满庄镇南部、夏张镇南部、肥城市边院镇南部、安驾庄镇南部、孙伯镇南部等部分区域。二为紧密圈层,即大汶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区域,亦即“九汶”:柴汶河、牟汶河、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漕浊河、小汇河、汇河、大清河,在行政区划上基本属于现泰安市辖区范围。三为辐射圈层,即整个大汶河流域,加之洙泗流域,包含不属于泰安行政区范围者(如济宁、莱芜等)和虽属于泰安行政区却又不在大汶河流域之内(如大运河)的广大地区。

  “汶阳田之所以成为历史悠久的高产良田,主要在于其精巧的自流灌溉系统,据史料记载,自西汉,该地就已经出现由沟渠和拦水闸门组成的灌溉系统。”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孙金荣说,当地农民采用轮作、套种、有机肥等农作技术,形成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汶阳田还一度成了文人归隐田园的选择。《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汶阳田由此增加了归隐的含义。李白曾在此度过几年平静的田园生活,远游吴地时,还曾作诗: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仍记挂着谁去种自己的“龟阴田”。苏轼向友人抒发自己在官场的郁闷,也曾写道“为我买田临汶水,逝将归去诛蓬蒿”。

  丢了汶阳田,“七年不吃肉”

  农耕社会,良田沃土是兵家必争之地。汶阳田一向被视为“珍馐美馔”,是统治者争夺的焦点。

  本为鲁国属地的汶阳田因地近齐国,多次为齐国侵夺,被鲁国通过攻伐或盟约要回,是齐鲁两大诸侯国多次发生“外交纠纷”的地方。

  公元前684年,齐鲁之间爆发了一次战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这次战役固然有齐鲁两国一直积怨的原因,但汶阳田的争夺是另一个原因。

  齐鲁之间对汶阳田的争夺,《公羊传》早有记载:“庄公登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仲曰:‘君将何求?’曰:‘愿请汶阳之田!’桓公许之。”公元前681年,齐国以周天子名义召集八国会盟,结果鲁国没有听从命令,于是齐国发起了对鲁国的征讨。鲁国大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被迫答应与齐国在柯邑会盟,割地求和。但是,在会盟之际,曹沫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被迫答应将侵夺的汶阳田和遂邑归还给鲁国,齐桓公由此留下了守信用、有德行的好名声。

  公元前589年,齐国再次攻打鲁国,夺取“龙地”,汶阳田亦在其中。当时,齐国是中原霸主,鲁国遂向晋国求救。于是晋国出兵伐齐,在鞍地打败了齐国,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鞍之战”。齐国向晋国臣服,晋国把从齐国夺得的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

  但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鞍之战”失败之后。齐顷公,“吊死问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就是说,齐顷公自鞍地大败回国后,吊唁战死的将士,探视受伤的兵卒,七年没有饮酒吃肉。这个情况传到了晋国,晋景公知道后对齐顷公动了恻隐之心,他说:“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饮酒,不食肉?”于是又做鲁国的工作,把本已经还给鲁国的汶阳田又交给了齐国。由此留下了“汶阳田反”的成语,用于比喻失而复返。

  为了丢失的汶阳田,竟然七年不饮酒、不食肉!令人不禁莞尔:齐顷公像不像一个被人抢了玩具回家赌气的孩子?历史有时就是这么令人称奇。

  此后汶阳田反复易手。到了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举行了一次重大外交活动——夹谷会盟。《左传·定公十年》有关记述相当精彩,孔子在此次外交斗争中为鲁国要回汶阳田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时齐景公邀请鲁定公在齐鲁交界的夹谷会盟(夹谷故址有多种说法,一说在今新泰市谷里镇谷里村),企图利用会盟的机会要挟鲁国。陪同鲁定公参加会盟的是时任鲁国司寇的孔子,当时齐强鲁弱,形势非常险恶,会盟中孔子大义凛然,针锋相对,“文斗”之外还做好了武装应变准备,迫使齐景公向鲁定公“谢过”(道歉),并在修好盟书上签字。齐景公为孔子的强大气场所震慑,回国后立马归还了之前夺得的郓、讙、龟阴等汶阳之田。

  齐国归还土地之后,鲁国为纪念此事在这里筑了一座城,称作谢过城,彰显了对拥有这块肥沃土地的主权。

  历史上的谢过城今天已不存在,但在泰安市区明堂河北段西岸,有一座气派的“汉明堂”,汉明堂附近的东西街仍然沿用名为“谢过城街”。

  齐鲁必争汶阳田不只体现在土地上,也包含文化的输出。

  由于汶阳田长期属于鲁国领土,汶阳田的民众深受鲁国传统文化熏染。《庄子·胠箧》有“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说明直到战国末期,鲁国国君仍能奉行节俭传统。上行下效,汶阳田民众更有节俭之风。

  齐国占领汶阳田,自然会把齐国的强势文化移植到所占之地。因此战国时期,是齐文化急剧渗入泰安区域文化的重要阶段,对泰山文化圈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说,正是这块膏腴的汶阳田,像强力磁铁一般,吸引齐国孜孜以求,进而把自己的文化因子,播散到泰安大地。”肥城市收藏家协会会长李武刚说。

  今岁应学“万年稻”

  千载风云会,今岁换新颜。承载厚重文化历史的汶阳田,如今已彻底回到劳动人民手里,并在现代科技和新种植模式的加持下,焕发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蓬勃的生机。

  6月28日下午,岱岳区马庄镇的山东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一场急雨洒向大地。“1300亩高产良田的小麦已颗粒归仓。今年风调雨顺,又是丰收的一年。这几天玉米已播种完毕。今天这场雨,省了一茬浇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薛丽娜说。

  依汶水而兴的岱岳区大汶口镇,坐拥大汶口文化这一独特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古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打造水上石头古镇,既留住了乡愁,又吸引了游人纷至沓来。

  对汶阳田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和开发利用,当地作出了多方努力。据孙金荣介绍,2020年1月,泰安汶阳田农作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迄今山东已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7项。他说,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活载体,山东积淀了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文化习俗,是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包括生产文化、民俗风情、历史遗迹、传统工艺等众多方面。“像汶阳田这样的景观与农业生产生态系统类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形象地传承历史、记录当下,持续性走向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但专家认为,这项工作仍需要持续加强,汶阳田开发利用不足,品牌建设和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品牌影响力尚待提高,文化传承人才也面临短缺局面。

  “目前,发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开发路径单一、复原困难、挖掘保护力度不够等。”孙金荣表示,尤其缺乏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的深度发掘。此外,在活态展示、宣传推介和科研利用方面还有欠缺。

  在这方面,入选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做法值得借鉴。为此,孙金荣建议,我省应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遵循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方针,坚持动态保护、协调发展、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通过保护开发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态、经济、文化、旅游价值,拓展遗产功能,促进遗产所在地经济发展,实现遗产的动态保护与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让当地农民能够从遗产保护中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其中。

  针对汶阳田文化传承与发展,李玉洋也建议,大力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在开发当地独特产品上下功夫,形成独具特色的拳头产品,如农副特产、歌舞戏曲、故事传说、日用器具等,并融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集聚效应。

  (大众日报记者 王洪涛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