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书记的“三问三答”
2023年07月17日 11:26 来源:山东头条news

  7月13日,山东省召开了一场重要的座谈会。座谈会的规格很高,省委书记林武出席并讲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主持。

  在这场座谈会上,林武作出“三问三答”。

  “文化‘两创’如何更好破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落脚点在哪里?”

  “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山东应当贡献什么?”

  围绕山东文化传承发展的会议主题,林武连发“三问”,并依次给出答案。

  第一,破题文化“两创”,“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解决理解掌握不透、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必须回到‘实践’这个根本点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践文化、塑造文化、提炼文化,在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

  第三,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山东“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更大功夫,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东力量。”

  座谈会还邀请了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等9位代表,为山东“两创”建言献策。

  从事古籍整理研究三十年的杜泽逊从典籍保护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要把这些文化遗产收集起来,保存好,传下去,还要进行深入阐释,让现代人读得懂。“如果只是限于少部分常见的典籍,而对那些汗牛充栋的典籍文献不去整理、注释,听任它们沉睡在图书馆、博物馆,以保护的名义,阻断读者和典籍的亲密接触,那就等于石沉大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耀眼的光芒被人为地掩盖。”

  “我们有义务从制度上改进对待那些历尽沧桑流传下来的典籍版本的办法,既要保存好,又要利用好,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继续传承下去’。”杜泽逊说。

  “我们要建设的主流文化,是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但这个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王学典认为,要建设的这个主流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这个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中国化,还必须时代化。决不能拋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拋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坚守好这个魂和根。

  王学典指出,我们目前所遭遇的最大困境,是西方理论模型难以概括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底蕴和突出特性,难以解释百余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更难以承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首要的就是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的文化形态。”

  在山东打造“两创”文化新标杆的过程中,文旅系统肩负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座谈会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提质赋能、文艺创作、文旅对外推介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今后一段时间山东文旅系统的重点工作,“创新”这一关键词被多次提及。

  王磊说,秉持“两创”方针,山东将推陈出新,推动传统与现代相衔接。在新业态融合上发力,大力推进场景革命,丰富沉浸式体验,让考古游、非遗游、博物馆游以及“文旅+”“+文旅”持续焕发活力,同时运用科技方式、新媒体力量为文化“两创”装上“加速器”,推进智慧旅游、数字服务、移动传播,让优秀传统文化“上云用数赋智”。

  “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纵深推进智慧旅游发展。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近年来,山东为推进文化“两创”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开设乡村儒学讲堂、孔子学堂等,深耕人文沃土,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一边创造性转化,一边创新性发展,山东竭力探索文化“两创”的新方法、新路径,打破“圈层”,制造“爆点”,比如启动“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将古城古镇、重点景区、遗址遗迹串联成线;再比如打造“山东手造”名片,让传统非遗、古老工艺走出“深闺”;还有“出圈”的济南超然楼、大宋不夜城、青州博物馆新馆等,让文化“两创”落地生根,融入当代生活。

  传统同新兴融合,文化与旅游“牵手”,好客和好品共振,山东正在以更多新思路、新打法,回答好文化传承发展这一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