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一人一琴!走近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传承人何淑玲
2021年03月06日 10:22 来源:菏泽日报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传承人,何淑玲把个人的收入甚至子女的收入都用在了山东琴书上,她最希望的就是山东琴书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有不少老艺人都这样说,何淑玲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了山东琴书上,令人敬佩。

  痴迷山东琴书的优美

  山东琴书能够流传至今,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唱腔优美、曲牌丰富、唱词通俗易懂、演唱活泼质朴。山东琴书的这些特点,一直深深吸引着何淑玲。

  据《郓城县志》记载:“琴曲始出于书香之家。”相传明初郓城籍李子慎等人善抓筝弹琴,独创许多曲谱,流传于民间,后经艺人多年创演而成。郓城至今尚流传着这样一首琴曲史歌:“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画书,闻名东平湖。二辈师爷陈兴顺,乾隆年间熟书琴,水堡传艺十几载,回家又教陈大俊。三辈师爷陈大俊,熟书法知琴论,传艺到汉口,后传外甥刘道友。刘道友四辈师,乾隆六十年到山西,走三关到汴梁,去过淮河和凤阳。五辈师爷陈延展,凤阳歌唱出快中慢,道光二十单八年,传给陈来元。六辈师爷陈来元,光绪十八年把艺传,乃文法经不全套,七辈传给陈怀教,陈怀教琴曲艺术全,称为铁嘴硬头钎。第八代陈乃瑞,又会写又会演,继承了琴书又发展,搬上舞台当大戏演……”时至今日,第九代琴书艺人何淑玲仍沿着前人的脚步,走在发扬琴书艺术的道路上。

  “琴书以唱为主,插入说白,加以扬琴、筝、坠琴、京胡、板胡等乐器伴奏,演唱者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传达表情。有时亦可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之间在演唱中可进行感情交流,还可与观众直接交流。灵活多变的演唱方式、丰富的情感交流,让观众倍感亲切,故而深受群众欢迎。”何淑玲说。

  近五十年的艺术实践让何淑玲积淀了深厚的山东琴书技艺,常年的演出活动也让她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她也以儒雅的气质吸引着广大观众,在给广大观众带去欢乐和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用德艺双馨赢得了曲艺界同仁的高度评价。

  从学艺到创新,为的是保护传统文化

  12岁那年,何淑玲开始师从著名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周庆兰,十六岁入郓城县文化馆任山东琴书主要演员。直到目前,她仍然在传唱、传授这一民间艺术。

  何淑玲不断勤研苦练,锐意求精,为的就是能传承好山东琴书这一民间文化遗产。她苦心钻研,对山东琴书的表演方式、唱腔、音乐大胆进行改进提高,形成了稳健大方、淡雅传神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为更好地推广山东琴书艺术,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曲艺形式,何淑玲不顾年老体弱,先后参加各级电视台的综艺栏目,利用现代化的电视技术和直观的形式传播山东琴书。她还根据生活原型,利用群众中间的新鲜事例,编排了《煎年糕》《老王卖瓜》等剧目,深受专家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其中有10余个节目获得了各级各类奖项。

  五十多年来,何淑玲曾在不同时期,先后参加全国国家级、省、市级曲艺汇演,并多次捧回各类国家级、省级大奖,其中《千里送暖》获得全国汇演二等奖,化妆琴书《女饲养员》获得山东省曲艺汇演一等奖,并被省、市电台录制成唱片,得到广泛传唱。1974年,何淑玲参加山东琴书传统曲牌培训,其间,她整理了一百多个曲牌,近百万字的资料,这些资料现在都成为了琴书艺术的无价之宝。

  创办艺校,培养琴书接班人

  1997年,何淑玲创办郓城艺术学校,并专门开设山东琴书专业,培养了近千名学生,如今,这些师承何淑玲的弟子们正在不同的岗位上传承山东琴书。山东省实验艺术学校办学以后,何淑玲便在此设立了南路琴书专业班,向学员传授琴书表演艺术,并在2012年组织创办了郓城县曲艺团,开启了专业化、阵地化、规模化培训培养山东琴书学员的艺术之路。

  这些年来,何淑玲带领学员和曲艺团的团员们深入基层采风,从民间吸取文化精髓,全面征求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对琴书艺术弘扬、改进意见,并常年坚持带领学员、团员走上田间地头,到敬老院慰问,深入厂矿企业为那些工作在一线的群众演出。

  老琴书艺人这样说,何淑玲为了山东琴书这一剧种得以发展和传承,可以说把一生都交给了山东琴书事业。她将自己一生的收入包括子女们的收入都投入到心爱的曲艺活动中。而何淑玲却说:“我要培养接班人,一定要让琴书艺术在自己的精心呵护下枝繁叶茂。”

  来源:菏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