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正文
邵崇龄忆两岸易学发展:从筚路蓝缕到生生不息
2023年04月25日 09:58 来源:中新网山东

  中新网山东新闻4月24日电 题:邵崇龄忆两岸易学发展:从筚路蓝缕到生生不息

  作者 王采怡 孙婷婷 

  “我年轻时,希望自己做农夫,拔草除虫,把园地视为自己的空间,进行全面管控。后来,我体悟到这种选择不够尊重生命,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是‘野放’。”在第十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举办之余,中华易经学会荣誉理事长邵崇龄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易学研究的道路上,他更愿意做一名“播种者”,不断地播种文化。

  创办于1975年的中华易经学会,是台湾地区专门推广易学的学术团体,致力于易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一直是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地区的主要承办方。1992年,邵崇龄出任中华易经学会会长。

  担任会长之初,邵崇龄确定了台湾易学研究“学术化”“国际化”“海峡两岸交流”三个方向。此后,推动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易学交流,也成为他的“心头大事”。

  忆起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得以在台湾举办的艰辛,邵崇龄几度落泪。“这些工作几乎是在‘荒漠’中开展起来,我们这一代人为此付出了一辈子的心力。”

  “1993年,在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上,我见到中国周易学会原会长刘大钧后,冒然询问‘既然是两岸的会议,是否能分别由两岸轮流主办’。”邵崇龄说,在得到刘大钧教授的同意后,他欣喜若狂。“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第二天就开始在台湾筹办第二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了。”

  刘大钧教授的支持给邵崇龄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但现实却不断碰壁,筹措资金、邀请专家等环节均遇阻。“承担这个责任时,还遭到很多非议。有人认为我们从中得到了好处,令人痛心疾首。但我当时坚定信念,排除万难,一定要把这个研讨会在台湾办成。”

  “解决了资金问题后,台湾易学学者们又在届数上产生分歧,很多人就质疑,为什么非要举办第二届,要办就得举办第一届。”时至今日,邵崇龄仍难以忘却当年的困难重重。几经周折,化解届数纠纷后,又在对大陆学者的邀请上遇挫。“各种原因导致名额有限,多方协商,只能邀请10位大陆学者,且都是高龄学者。”邵崇龄苦于当时没办法给年轻人提供机会。

  同样发现这个问题的还有武汉大学教授萧汉明,他深感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两岸易学交流平台,却听不到年轻学者的声音。“易学应该生生不息,而年轻人正是易学‘生生不已’这一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邵崇龄说。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上,武汉大学、中华易经学会、山东大学三方达成共识,决定轮流主办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构建一个专属于青年易学人才的交流平台,给两岸年轻人提供互学互鉴的机会。

  现今的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主任副李尚信、原副主任林忠军都曾是2000年第一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的参会者。20多年过去,曾经青涩懵懂的年轻人,如今各领风骚,已成为海峡两岸易学界的领军人。

  历经30个春秋,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不仅涌现出众多研究成果,促进一批青年人才成长成才,也加强了高校间的交流,使得两岸易学文化走向多元融合、生生不息的发展道路。

  回忆起与刘大钧教授一路走来经历的风风雨雨,邵崇龄感慨良多:“这些磨难没有把我们摧毁,是因为我们的信念是善念,能够把挫折转化为成长。”因为共同的经历和感悟,两人惺惺相惜,如遇伯乐般一路扶持理解,共同推动两岸易学文化发展壮大。

  谈及对未来两岸易学交流方面的展望,邵崇龄告诉记者,台湾与大陆都深受易理易学的影响,重视研究数理易学,忽视象数易学。“象数易学与易理易学是一体的,不可分割。象数易学的宗旨在于运用,更容易走入民间;而数理易学则研究《易经》中的科学与义理思想。”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重点是让那些诠释易学的人真正地理解《易经》,弄明白其中蕴含的哲学义理。”邵崇龄说,未来,期待在两岸易学交流中,学者们能够敞开胸襟,将象数易学与易理易学融会贯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