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营造多元生态环境 让鸟儿“自由飞翔”
2022年07月19日 14: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山东黄河三角洲营造多元生态环境 让鸟儿“自由飞翔”

图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东方白鹳。(资料图) 张振祥 摄

  中新网东营7月19日电 题:山东黄河三角洲营造多元生态环境 让鸟儿“自由飞翔”

  记者 沙见龙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人工搭建的18号鸟巢中,3只幼鸟正在成鸟身旁休憩,不时地转头梳理羽毛。盛夏时节,保护区内水草丰沛、飞鸟翱翔,每处景致都在“炫耀”着黄河口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优势。

  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经九曲十八弯终于山东东营入渤海,造就了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土地——黄河三角洲。设立于1990年的保护区,面积1530平方公里,拥有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迁徙、繁殖、越冬的鸟类达到数百万只,是享誉国内外的“鸟类国际机场”。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鹭成群嬉戏。 孙劲松 摄

  这里的“风吹草动”、鸟儿的“举手投足”,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清晰可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正在监测中心“监控”鸟儿的“一举一动”。她说,监控画面中的东方白鹳,去年还在享受“二人世界”,今年2月它们成功野外繁殖了3只幼鸟,变为5口之家。

  目前,针对珍稀鸟类,保护区共竖立人工鸟巢115个,安装视频监控50余处,累计卫星跟踪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35只,也以此全天候了解鸟儿的习性和需求。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科研观测。(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保护区在道路出入口、鸟类分布区、道路节点等关键位置布置24小时监控系统,实时掌握人为活动状况,确保鸟类繁衍栖息不受人为活动干扰。”赵亚杰告诉记者,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遥感、雷达等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监测中心这种可视化展现黄河三角洲生态资源、保护成效的方式,给保护管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为今后拓展、深化生态监测功能奠定了基础。

  “水是生态之基,黄河水是自然保护区重要的客水来源,是维系保护区湿地内动植物资源健康发展的重要因子,也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尽管本年度保护区的补水任务已超额完成,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专班副组长王立冬,还是每天一大早就来到保护区的引黄闸(船),观测黄河水位,维护补水设施和水文监测系统,随即赶赴工程现场督导在建水闸的建设。

丹顶鹤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由嬉戏。(资料图) 孙劲松 摄

  据王立冬透露,9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通量减少,造成流路固化、河床下切等问题,使湿地内自然漫溢的过程不复存在。近几年,保护区投资数十亿元人民币进行湿地修复,通过建设引黄闸口,保障了保护区生态补水能力,近3年区内生态补水量达4.69亿立方米;开展湿地内水系连通工程,将水输送至湿地每一个角落;塑造微地形,打造鸟类繁殖岛65个、鱼类栖息地10处,满足鸟类觅食、繁殖需求,“通过塑造生境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

  “哪里生态好,鸟儿最知道。”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古金魁告诉记者,这片区域的鸟类已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371种。其中,中国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分别有25种、65种。以东方白鹳、白鹤等为旗舰种的鸟类种类、数量稳步增加,这里也成了东方白鹳全球重要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从2020年3月至今,还首次发现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在保护区栖息。

图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风光。(资料图) 孙劲松 摄

  近年来,保护区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00亩,修复盐碱蓬、海草床47000亩,也采取了建设各类微地形,解决游客违规进入缓冲区问题,强化生态补水等措施。古金魁提到,“实施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来源于中央环保督察”,以问题整改为契机,保护区推进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有效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

  在古金魁看来,包括保护区在内的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得益于环保督察这把“利剑”,敢于较真碰硬,让生态环保理念入脑入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民众们享受到生态“红利”。

图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风光。(资料图) 孙劲松 摄

  “在这片土地上,无数鸟儿一代接一代繁衍,当地人的使命也在一代接一代传承。”在古金魁心里,打造生态“大河之洲”,给鸟儿一片自由乐土,永远是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责任。(完)